老同学李晨两年前,他辞去了外企的高薪工作,拉着几位做医疗工程的朋友合伙创业,专门研发家用血糖仪和便携式呼吸机。大家都不太看好他的选择,觉得医疗器械又烧钱又慢回本。但李晨坚持认为,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,还有老龄化加剧,这个市场迟早会爆发。如今,他的小公司已经顺利拿到了多项专利,也完成了几款产品的临床测试,准备大规模推广。
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每年都在增长,2023年全球规模突破了6000亿美元,中国市场更是高达1.3万亿人民币。特别是疫情之后,远程医疗、智能监测设备这些细分领域被快速点燃。虽然进入这个行业有高技术门槛,还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标准,但国家政策也在不断释放利好,鼓励高端医疗设备自主研发。这就意味着,只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长期规划,未来的空间非常可观。
创业的第一步,就是拿到了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》,这张证比想象中更难拿。不同的医疗器械产品要按照Ⅰ类、Ⅱ类、Ⅲ类进行注册分类,高风险的三类产品还必须通过临床试验。此外,公司内部还得建立符合GMP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,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检测,每一个环节都要留痕、可追溯。
李晨早早布局了几个关键技术领域,比如生物传感器(血糖/血氧监测)、医学影像AI算法、微创介入材料,以及远程诊疗系统。这些方向不仅市场大,而且符合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。研发的投入也很有规律:15%用在前期调研,35%投入样机开发,25%做检测认证,剩下25%留给临床试验。
现在大医院依然是最大的客户,像CT、MRI、手术机器人这些高端设备需求旺盛。但基层医院、小型诊所也在快速扩张,对便携式超声、即时检测设备(POCT)的需求越来越高。同时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,家庭医疗设备也火了,慢性病管理设备、康复护理设备增长特别快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zqsws.com/mfwz/1860.html 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
上一篇:小型娃娃机店为什么能赚钱?
下一篇:开医疗器械公司需要准备什么?